在活古蹟裡喝茶吃點心,好一個悠閒的下午時光。

十幾年前還在這附近打混過二年,這家紫藤蘆幾乎天天經過,但從來還沒走進去過,這次難得有機會進去瞧瞧。

探頭望,院子裡的紫藤在豔陽的照射下顯得生氣蓬勃,花草、石桌、小池塘組成了一座迷你小花園,感覺跟十多年前時的外觀似乎沒啥太大變化,靠近一旁的小水池,水裡的魚因為來訪客人的靠近而爭先恐後的撲過來,感覺都快跳上岸了,真可怕啊!哈!

「紫藤廬」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台大附近,為台北市的市定古蹟,「紫藤廬」之名是來自於庭院中三棵老紫藤蔓,這是一座木磚混合的二層樓建築,是台北市第一批市定古蹟之一,只是這座建物年歲不滿百,在大多數人的認定上稱不上是個「古」宅,要以歷史時間的長久性來說,「紫藤廬」著實是不能跟真正的古蹟相比,但古蹟不單單只是看其硬體,更看重其軟體的意義,也因此「紫藤盧」成為台灣第一個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的古蹟。


輕輕推門而入,茶香淡淡的飄散在這座老宅裡,屋內身著棉布衣裙的服務人員穿梭其間奉茶並熱情問候著,客人們在懷舊傢俱、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喝茶談天,幽靜的氛圍讓人忍不住跟著輕手輕腳起來,好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。



大型的飲茶空間,最初為周宅之客廳,落地窗引進自然光,明亮舒適,靠窗位置可直接和前院的綠意做近距離的接觸。

大廳的壁爐是留學歐洲的屋主周德偉先生所設計。




一張靠牆的桌子放著李安在此拍攝「飲食男女」的小劇照,相片大小的尺寸不顯眼,一不小心就會錯過。


一樓右側空間為紫藤盧定期舉辦藝文展覽的地方,設有室內茶座,屋頂採用剖半竹片裝飾,透過日光照射讓屋內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光影呈現,也因此有著「日光畫廊」的美稱。




「紫藤廬」本來為1945年代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官舍,之後周德偉先生接手後因自身留學歐洲,而增建了二層西式建築,1981年因開設茶館加蓋茶室;在人文方面「紫藤廬」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樣貌,在50年代此處是許多文人學者聚集的場所,也使得「紫藤廬」在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中,成為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地方。



70年代由周渝先生引領的藝文風潮,贊助藝術家辦畫展、開音樂會,讓許多中生代的知名藝術家在此創作而逐漸嶄露頭角,「紫藤廬」也因這些特殊的人文背景有了保存價值。而現今「紫藤廬」受政府古蹟委託經營,定位為藝文展覽、人文講座、茶文化推廣這三大方向為主,除了定期舉辦各類的藝文活動、藝術作品展覽之外,大型的獨立空間也提供不同參訪者的預約使用 (舉辦私人講座或文藝活動課程)


在大廳後方的「紫青房」位於紫藤盧樓的玻璃隔間小包廂,其中一面可見老榕樹的生長樣貌。



室內沿用幾具頗具年代的老燈,可說是紫藤盧的一特色。




在一樓左方最內側的空間,可說是「紫藤蘆」最具日式宿舍原貌的空間,中間以竹簾區隔,為大型用餐空間,許多講座及活動多在此區舉辦。


另一旁的「紫蘇房」則為中型包廂,早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此創社,此區為該社當時編輯會議、活動聚會固定包廂。


進來「紫藤蘆」的一個小小新發現某幾處角落擺放著設計古典的「文件夾」,裡頭有作家龍應台、陳文茜、林濁水…..等人談論「紫藤廬」的文字都收錄在其中,有他們當時留下的黑白照片及心情紀錄,來訪的朋友不妨仔細找找在哪幾處角落。


位於二樓的「紫雲閣」是大型榻榻米空間,提供外包場地舉辦私人聚會、講座論壇。



「紫藤廬」和一般喧鬧聲不斷的咖啡館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,在屋內雖然只有輕音樂、低聲談笑和茶香、壺裡沸水的翻滾聲,但只是幾項簡單的元素就能讓人身心靈都獲得一個滿足。


紫藤盧的Menu是由主人周渝先生親手用毛筆書寫的喔!

基本上每一季會做更換,不過在「紫藤盧」茶飲才是重點,在菜單上列出的種類超過十多種,菜單有中英日文解說,初次拜訪不確定要喝哪種茶,服務人員都非常樂意介紹分享,讓來訪的朋友都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悠閒的品茗。

「紫藤盧」雖然裡外都低調,但可以發現不管在任何時段,都有愛好這塊自然遠離喧囂好地方的朋友三兩人來此用餐話家常,甚至一人獨自來泡茶、閱讀、享用茶點。來這可以選擇坐在幽靜的用餐區或是榻榻米的包廂內,
 

結合台灣在地農產品,呈現不同於一般茶館的茶點,深受日本遊客的喜愛,像「柔玉」、「綠豆糕」、「桃片」都很受歡迎。




由廚房員工研發的茶葉鳳梨酥,連甜點都有茶葉的元素融入。


翻開菜單上有幾道輕食餐點可供選擇,每一季推出不同的特色餐點,不過我覺得料理菜色還挺豐盛的,量也很多,實在不能稱做簡餐......哈!



紫藤蘆茶館
http://www.wistariateahouse.com/main/uploads/wistariateahouse/html/index.html


arrow
arrow

    Cam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